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 
     
    首页 >  聚焦 > 找寻世博记忆  > 正文
世博会并不等同于一堆奇形怪状的房子
发布时间: 2010-11-12   来源:匿名网友投稿  转载自:新纪元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 

新纪元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资深建筑师徐铭

如果问任何一位世博参观者的第一感受的话,我相信“人多”肯定是绝大多数的回答,我去的时候并不是周末,也不是节假日或者什么特殊的日子,但是人依然很多,好多热门场馆全都在排队,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选择看建筑外形其实是很明智的选择。

外观崇尚自然

漫步世博园,似乎每一个场馆的外表都能感受到来自自然界的灵感。比如,非洲联合馆的外墙是塞伦盖蒂草原日落合欢树的壮美场面,这也是我进入的为数不多的展馆,原因是不需要排队;另外还有媒体竞相报道的加拿大馆,外墙使用该国红杉木,缝隙间透进自然光线……

藤条编织的西班牙馆

在所有的馆中,我比较推崇的是西班牙馆,作为天然藤条编织的建筑,它的外形、选材都深深吸引了我。所有的藤板颜色深浅不一,抽象地拼搭出“日”、“月”、“友”等汉字,并且藤板不经染色,(据了解藤条变色的秘诀是纯天然的,用开水煮5个小时变成棕色,煮9个小时就会变成接近黑色的颜色。)简直太有创意,很多游客都停下脚步,认真感受它的与众不同。

由于我坚持不排队,所有只能在外面欣赏各个场馆的立面、造型等。从专业的角度来看,造型独特的波兰馆也很漂亮,该馆的灵感来源于剪纸艺术,整个建筑外墙遍布繁复精美的镂空雕花。白天,阳光透过镂空的雕花射入,在展厅中留下斑驳的光影;夜晚,变幻的室内光线穿过雕花,呈现出美妙的立体剪纸造型,我去的时候还是白天,回京后还遗憾没有领略到这个游客称其为“最精致的展馆”的“庐山真面目”。

捷克馆的外墙是一幅黑白的布拉格老城地图。白色的外墙上,遍布着黑色橡胶制成的“冰球”,拼出了布拉格老城区的地图,很有历史感。

卢森堡馆

意大利馆

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澳大利亚馆,同样宣称其外表没有采用任何涂料,完全是根据上海潮湿多雨的天气自然生色,由橙色变成一座铁锈红色的不规则建筑,犹如澳大利亚的标志性景观——红色沙漠中的“艾亚斯岩”,这无疑是上海世博会最为热门的场馆之一。此外卢森堡馆、意大利馆等个人也比较推崇。

盲目追求新奇

说了很多好的方面,对整个世博会,我还是持保留意见。资料显示:2010年上海世博园开园首日,平均每分钟就有近2000名观众入场,许多场馆的排队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,跟历届世博会一样,鲜有参观者能够遍游每一个场馆,但是每个参观者都能览尽每个场馆的建筑外形。因为其实已经凝聚在场馆的外立面上,阅读200多家场馆的外观,也就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的精神内核。可是国人未必能有这个意识,到处都是人头攒动,让整个世博园变成一个“混乱的”游乐场,很多人把一个个带来先进科技文化理念的展馆,当作去嘉年华排队玩的项目,完全是“驴唇不对马嘴”。

园内处处“人头攒动”

同样站在造型奇异、颜色鲜艳的建筑群中,或许真的有那么一种错觉,但是世博会绝不等同于一堆奇形怪状的房子。本届世博会恐怕给建筑界带来的不是什么太好的影响,个人认为可能又会带来一股追求新奇的风潮。当然,世博会的举办让整个社会对建筑师的认识会有一定得提高,地位或许也会有一定的提升,可是也会产生错误的认识。很多人或许就把建筑师定位为设计奇形怪状建筑的人,完全背离建筑只是满足人使用的这一基本功能。 从这个层面来讲,世博会也许将中国的建筑带向更变幻莫测的未来,大裤衩、大锅盖、小蛮腰之类也将层出不穷,这股歪风也会愈演愈烈,“后世博”对建筑界可谓影响深远。

 

责任编辑: 畅言网
评论
昵称: 
RCC关系网

都市实践

CCDI

五合国际

筑博设计

易兰

维思平

 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 | 给我留言 | 在线投稿
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
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 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
E-mail: editor@archcy.com 电话:86 10 56064666 传真:86 10 63107850
畅言网微信